close

現代主義...

緒論
        觀看當下的建築設計,仍有相當多的設計理念與手法,都是延續自現代主義建築的理念。而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所提出的幾項論點:「少即是多」、「形隨機能」、、、等理念,也都一直不斷的被運用在當今的建築設計之中。因此,本文將透過對於現代主義建築的概略介紹,來了解現代主義建築的多樣化發展與對於當今建築發展所帶來的影響。
        在本文中,將先對於現代主義建築做說明,進而探討現代主義建築的發展、傳播、建築設計上的特徵,並且藉由對於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的介紹,以及代表作品的解析,來幫助了解現代主義建築的論點與特性。
 
◎ 關於現代主義建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初期,仍然有許多國家相當流行復古主義建築。並且,在很多紀念性建築、官方建築,以及一些大銀行、大保險公司的建築樣式上也仍然是運用古典柱式。
  但是總體來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歐洲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思想狀況對於建築學的領域有著極大的影響。而其中的一項影響是因為戰後初期歐洲各國的經濟拮据,因此,促進了講求實效的傾向,這一點在建築的發展上則抑制了建築師追求形式的復古主義作法。
        第二個影響是因為一方面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進而帶來了更多新的建築類型。並且,也因此使的建築材料、結構和設備等方面有了顯著的進展。 雖然鋼材仍然是當時主要的結構材料 ,但是鋼的強度卻比以往都好 ,結構自身的重量也因而有所降低。另外,鋼筋混凝土結構也朝向輕質高強度方向邁進,預鑄技術更在50年代中期推廣使用。除此之外,由於戰爭期間製造飛機的需要,鋁的產量大增;因此,戰爭結束後,不僅鋁材被大量的用於建築之中,就連塑膠也被廣泛的應用於建築之中。
        第三個影響則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社會大眾心理上強烈的震憾,使的人心與思想產生變化。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社會思想、群眾意識的改變,進而在各個領域內都出現了許多新學說和新流派,連帶的建築界也有許多新思潮、新觀念、新方案、新學派層出不窮。
  然而在戰後初期影響建築發展較大的則有表現派( expressionism ) 、風格派( de  stijl       也稱新造型派neo-plasticism或要素派elementarism)和構成派(  constructivism  )。而德國、法國、荷蘭以及十月革命後最初幾年的蘇聯,則是這些新流派發展最活躍的地方。但是,由於表現派、風格派、構成派等原本是美術方面的派別,因此,它們對建築創作的影響主要是在造型風格方面。
        至於,影響建築發展方向的因素,則需要實際的理論做基礎。這其中包括了建築如何滿足現代生產和生活的功能需求?建築如何與工業和科學技術相配合?建築如何適應新的社會經濟條件?建築師如何改進自己的工作方法、、、等等。因此,基於這樣的前提之下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西歐有一批青年建築師便提出了比較具有系統以及比較激進用於建築創作改革的主張,並且推出一批大膽創新的優秀作品,因而大大的推動建築改革走向高潮。
  對於這些年青建築師所提出的觀點,當時曾經有過許多不同的名稱 ,諸如“ 功能主義 ” 、 “ 客觀主義 ” 、 “ 實用主義 ”、“ 理性主義 ”,以及“ 國際式建築 ”等等。但是在50年代以後,則有更多人稱之為“ 現代主義 ”,或“ 現代派 ”。到了70年代以來,也有人在“ 現代主義 ”之前加上“ 20年代 ”或“ 正統 ”的字樣。一直到了現在則稱之為“ 現代主義 ”。
        因此簡單的來說,在現代主義影響下的建築其實和現代主義下的繪畫、雕刻一樣,都是趨向有意識的大幅度簡化。這樣的作法則是為了顯示功能性的結構,而對於建築的裝飾則不予以重視。這種強調實用性結構以及採用新的材料的建築論點,使的建築師不再只是模仿前人的作品,而改為傾向崇尚自我的創作,用以表現新時代的新建築精神。

◎ 現代主義建築的傳播
現代主義自30年代開始,便迅速的向世界各地區傳播,最後終於成為了20世紀中葉現代建築中的主導潮流。
  首先,現代主義是向北歐和拉丁美洲擴展。我們從芬蘭建築師A.阿爾托和巴西建築師 O . 尼邁耶在 30~40年代的建築作品中,可以明顯地察覺到現代主義對其的影響。另外,如果我們從建築創作和建築藝術的角度來看,戰後初期的建築格局和重心改變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建築創作的重心在西歐;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雖然西歐仍然不斷有新的建築動向出現,但是在 50 --  60 年代,美國的建築卻更加的引入注目。造成這樣的原因除了與社會經濟條件有關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歐洲許多現代主義建築師都先後到了美國,這更使的現代主義在美國迅速擴展。其中著名的有葛羅庇斯(1937年抵美)、密斯、孟德爾松(1941抵美)等。之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50~60年代,現代主義便在全世界廣泛傳播。
  爾後,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新建的商業建築、工業建築、文教建築和大規模建造的住宅幾乎都擺脫了傳統風格的羈絆,並且具有顯著的現代主義建築的特徵。更重要的是許多政府建築物和紀念性建築也捨棄了以往所沿用的傳統建築形式,而呈現出嶄新的建築面貌。這種情況的產生,最根本的原因是在於現代主義的基本原則比較符合建築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在當時,不但在美國,甚至是在世界多數地區中,現代主義建築已經成了最引人注目的建築主流。
 

◎ 多樣化的建築發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正是現代主義風行的時候,現代建築野因此出現了多樣化發展的趨勢。其主要的原因是有二項:一方面是在50~60年代世界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有了新的發展,對於發達國家的物質生活水準有很大的提高,社會生活方式也有明顯的變化,因此對建築和建築藝術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則是當初在西歐形成的現代主義建築,在向世界其他地區傳播的過程中,遇到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文化環境,也出現相應的變化。
  因此,新一代的建築師開始要求建築形象應該具有更佳的表現力,他們不再遵從“形隨機能”、“少即是多”、“裝飾就是罪惡”、“住宅是居住的機器”等信條。他們進而提出了建築應該有超越功能和技術的考慮,而且應該有適當的裝飾,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歷史上的建築手法和樣式,以及現代主義建築也應該具有地方特色。
  然而在這樣的思想引導下,50 年代的西方又出現了許多新的建築流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美國建築師 E . D.斯通和 M.雅馬薩基(山崎實)為代表的典雅主義( formalism ),又稱新古典主義( neo-classicism ),以及英國建築師史密森夫婦為代表的“ 粗野主義 ”(brutalism)。更有強調在建築中運用和表現高技術的“ 高技術傾向 ” ( high-tech ),甚至是強調建築造型親切宜人的“ 人性化”建築(humanism)和具有地方民間建築特色的“地方化建築”(vernacular architecture)等。此外,還有許多次要的流派,諸如“ 反直角派 ”(antirectangle)“ 新自由派 ”( neo-liberty)、“ 雕塑派 ”( sculpturalism)、“ 感性主義”(sensationlism)以及“怪異建築派”(fantastic architecture)等新流派的興起。
  到了60年代後期,人們對現代主義建築的指責和批判又增加了。美國建築師 R . 范裘力更在1966年出版的《 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 》一書中批判了現代主義建築。 范裘力主張建築設計中形式與功能可以脫節 , 而對於“ 少即是多 ”的說法認為應該是“ 少是枯燥 ” 。  因此,范裘力更主張建築要有裝飾、要有象徵性、建築創作不必追求純凈、明確,就算是提出含混、折衷、歪扭的形象也都是美的。

◎ 現代主義建築特徵  
        現代主義建築在二十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達到了其發展的高潮,也因此產生了葛羅庇斯、柯布、密斯和萊特等著名的現代主義大師。而這些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他們思想的共同點,也就成了現代主義建築的基本特徵。

現代主義建築的特徵包含了:
強調建築隨時代發展變化,現代建築應同工業化時代的條件相互適應。
1  強調建築師要注意研究和解決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
2  積極採用新材料和新結構,促進建築技術革新。
3  主張擺脫歷史上過時的建築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形式的建築。
4  主張發展建築美學,創造反映新時代的新建築風格。
    此外,就上述五點來看,現代主義建築可以說是以「功能主義」為主要的設計原則。而且這也是現代主義最重要的特徵。因此現代主義建築又被稱為「功能主義」或「理性主義」建築。
    並且,現代主義也強調建築和工業的結合,強調建築必須走向工業化的道路,這樣一來就可以兼顧經濟又保證質量,以加強建築業發展,促使建築服務於工業化和商業化的社會。這一點也同時強調技術在建築中有決定性的作用,在建築的技術和藝術之間,技術決定了藝術的表現。
    在材料本身的質感、結構本身所具有的形體感和空間意識表現的特徵上,也是現代主義建築很注重的一點。藝術表現側重於建築造形的面和體的表現,在這一部分崇尚顯示功能和結構的美,是有意識地簡化建築的外觀造形。  因此 , 可以說現代主義建築是根據功能、材料與藝術表現相結合的原則,創造了一套與古典主義相對立的藝術表現手法。

◎ 結語
        雖然在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後期,開始出現了一些反對的聲浪,但是回顧現代主義建築的發展過程來看,由這一項建築論點也讓建築界在建築藝術風格方面, 以及在建築設計理論方面獲得了重大進展 。 例如透過現代主義建築所強調的與工業、科技互相適應,所推衍道現今的電腦輔助建築設計、系統論、控制論、資訊論以及行為科學、環境科學等理論與建築領域的結合,進而孕育出建築學的新突破。
        因此 , 現代主義建築在這100年左右的發展過程中,對於建築界所帶來的進步,無論是在建築科學技術方面,還是在建築設計和建築藝術方面,都是建築發展歷史中任何一個時期所不能比擬的。所以,雖然後期的反對聲浪批判現代主義建築過於乏味、枯燥與不夠人性化,但是從現今的角度回頭去看,我們仍然不能抹滅他所帶來的貢獻與對於當代建築發展的重要性。

20世紀後期,西方發達國家科學技術領域有新的飛躍,經濟方面有很大的發展‧一些國家向後工業社會過渡,進入富裕社會和資訊社會‧社會生產力和社會關係的變化引出社會上層建築和意識型態方面的某些變化‧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等文化領域出現眾多新的觀念、新的理論和新的流派‧其中不少觀點與先前的現代主義思潮明顯的區別,甚至相互對立,發生衝撞‧這些新觀念、新理論被籠統地稱作“後現代主義”思潮‧
關於後現代主義,西方學者有種種不同的解釋,早在1934年,有人既在著作中使用〈post-modernism〉這個詞彙‧到60年代,後現代主義這個詞漸漸被廣泛使用,帶上了與現代主義決裂的涵義,並引起一場“後現代主義論戰”‧70年代末以後,西方思想文化領域處處都興起“後現代轉折”,後現代主義一詞有廣泛得綜合性和包容性‧
美國美學家伊‧哈桑〈Ihab Hassan〉再他的文章中列舉出後現代主義藝術的特徵:◎荒誕、反理性/達達主義◎反形式◎隨興之既至◎無政府式的◎傳統的藝術形式已枯竭/一片寂然◎重藝術創作過程/重藝術表現/重即興◎介入◎反創造/解構◎不在場◎分散性◎注意文本/不同文本◎可混雜◎反對釋意/誤讀◎反敘述/小歷史式◎神聖魔鬼◎精神分裂症◎多種不同因素/相異性/軌跡◎冷嘲熱諷◎不確定性‧
哈桑認為不確定性〈indeterminacy〉和內向性〈immanency〉是後現代主義最主要的兩種傾向‧由不確定性衍生出模糊性、間斷性、異端、反叛、曲解、變形、多元論、散漫性等‧僅由變形一項又衍生出反製造、分解、解構、移置、差異、斷裂、消失、零散、去中心、不連續等特徵‧內向性表示後現代主義不再具有精神超越性,它不再對精神、價值、終極關懷、真理、美善等超越性有價值感興趣‧而是對主體的內縮,對環境、現實的內在適應‧

 

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建築的六種類型或特徵:
〈一〉歷史主義〈Historism〉:
這是最早的後現代主義建築‧這一類後現代主義建築“好像是一個人在做古典建築構圖時遵循著國際式建築美學法則〈或者相反〉,這是後現代主義的典型想法‧”
〈二〉直接的復古主義〈Straight Revivalism〉:
所謂的古蹟修復,以現代的仿置技術和考古學成果可以使我們做到19世紀復古建築達不到的逼真程度‧
〈三〉新地方風格〈Neo-Vernacular〉:
現代主義城市規劃方式受到責難以後,越來越多的作法是“混和更新”‧居民自己掌握可以是造假的地方風格,全視當地的文化品味而定‧居住區意味著生活的方式‧
〈四〉“特定性+規劃專家=合文脈的”〈adhocism+Urbanist=Contextual〉:
現代派建築和城市規劃的失敗在於它們對城市文脈缺乏理解,過分強調所設計的建築本身,而忽視對象之間的脈絡關係‧過分強調由內而外進行設計,不考慮從外部空間到建築內不得過度‧後現代主義建築師強調建築與環境配合,將新建築編織進城市原來的經絡文脈中去‧
〈五〉隱喻和玄想〈Metaphor and Metaphysics〉:
後現代主義建築講求建築的隱喻和明喻‧
〈六〉後現代式空間〈Post-Modern Space〉:
後現代主義建築空間不排斥現代主義的手法,但加進習俗性和歷史的特定性‧有巴洛克式意味、非理性,甚而有荒誕性‧有狂暴的尺度變大、怪異的符號、模糊不定、誇張的透視效果、碰撞的形體以及各種各樣的噱頭‧有 人已經稱之為“超級手法主義”的建築‧ 

結論
後現代主義能發展出一種激進折衷主義‧“激進的折衷主義運用所有交流手段的整個色譜,從隱喻到符號,從空間到形式”‧雪梨歌劇院使人聯想到開放的花朵,海中的貝殼,水上的白帆等等‧這都是建築藝術中的隱喻‧一種文化形態和藝術傾向,是不可能不影響和滲透到建築文化中來‧

 

 

from: 奇摩知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oice 的頭像
    voice

    voice

    vo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